常州海事局“1241”工作法构建大桥施工安全“两区”监管格局
发布日期:2022-04-18 09:50 浏览次数:

       2021年10月以来,常州海事局以常泰长江大桥施工安全保障为核心,将现场动态监管视野由施工区一隅向全通航水域拓展,筑牢施工“安全区”,扩大险情“缓冲区”,以点带面提升全辖区安全监管水平。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1241”工作法:

       “1”:建设一个快反体系。建立常州海事局水上交通管理中心,融合指挥中心、水上搜救中心、快反处置中心功能,在现场一线设置录安洲快反处置单元,形成新的快速反应模式。

       “2”:实施两项监管模式。构建静态深度融合、动态高效联动的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强化部门与部门、机关与基层之间的业务融合和协同管理,形成了“10+9+9”规模的一线监管队伍,将常泰长江大桥施工水域安全监管工作由单一的现场执法转变为全要素动态监管。

       “4”:建立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常态化立体巡航机制。无人机空中巡航、快反中心/快反单元电子巡查、海巡艇现场巡航有机结合,全天候实时掌握辖区交通态势,进一步强化重点部位监控,提升交通管控水平与船舶异常动态干预处置能力。二是重点时段驻守维护机制。聚焦恶劣天气影响前后、涨落潮船流高峰等重点时段,水上交管中心提前研判交通态势,快反单元紧密协同,在太平洲捷水道下口、大桥施工区、圩塘-七圩汽渡线部署海巡艇实施“三线”驻守,远端疏导与近程警戒相结合,在全辖区尺度上规范船舶航行秩序。一季度,燃油消耗量较去年同期翻一番,累计查处违反航行秩序行为76起,清理交界水域违规锚泊船舶300余艘次。三是个性化水上安全宣贯机制。研判梳理各类风险16项,分类制定防范措施并强化推进落实,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以需求为导向,根据辖区风险特点,制作通俗易懂的提示、警示教育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发布,并且加强与港航企业联动,面向不同受众精准投放,保障宣贯效果。四是针对性联管共治机制。打造以水上安全协同治理为内涵的“环录安洲文明圈”:积极推动录安洲党支部与周边兄弟单位基层支部开展合作共建,强化相邻交界水域通航环境治理;充分发挥党建联盟平台优势,巩固拓展与各涉水主管部门执法合作机制,系统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通江河口交通管控、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两条管理链作用,推动港航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持续优化港口生产调度机制,完善船舶靠离泊、抛起锚安全措施,强化到港船舶准入筛查,配合海事等部门开展安全宣传。

       “1”:提升核心区域警戒效能。为打造坚实可靠的水上施工“安全区”,筑牢事故防范最后防线,建立了施工区“1310”应急反应机制,即1分钟内现场警戒维护力量响应、3分钟内大桥综合应急联动机制启动、10分钟内海巡艇及其他应急力量出动。为确保机制有效运行,紧急情况下能够“出得去、赶得上、救得下”,推动警戒维护单位将施工区1艘大马力拖轮和1艘维护艇进行替换,目前5艘维护艇、2艘大马力拖轮在施工区全天候警戒驻守并接力实施动态维护。同时,建立警戒维护船艇动态报告和抽查检查制度,杜绝“系浮筒、靠平台”“VHF喊不通”等现象,确保船在位、人在岗、值班在状态。一季度,抽查警戒维护艇值班累计超500艘次(每日至少5次),未发现脱岗或长时间无应答,联动警戒船艇提醒纠正穿越施工区船舶226艘次,快速反应处置施工水域船舶险情1起,施工区内未发生水上交通事故。 

        常州海事局将继续围绕常泰长江大桥施工监管工作,以点带面,不断完善全通航水域安全监管体系,并且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交通管理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各项安全监管工作,确保辖区安全形势稳定。


编辑:(常州海事局
信息来源:常州局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
常州海事局“1241”工作法构建大桥施工安全“两区”监管格局

来源:常州局    时间:2022-04-18 09:50

       2021年10月以来,常州海事局以常泰长江大桥施工安全保障为核心,将现场动态监管视野由施工区一隅向全通航水域拓展,筑牢施工“安全区”,扩大险情“缓冲区”,以点带面提升全辖区安全监管水平。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1241”工作法:

       “1”:建设一个快反体系。建立常州海事局水上交通管理中心,融合指挥中心、水上搜救中心、快反处置中心功能,在现场一线设置录安洲快反处置单元,形成新的快速反应模式。

       “2”:实施两项监管模式。构建静态深度融合、动态高效联动的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强化部门与部门、机关与基层之间的业务融合和协同管理,形成了“10+9+9”规模的一线监管队伍,将常泰长江大桥施工水域安全监管工作由单一的现场执法转变为全要素动态监管。

       “4”:建立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常态化立体巡航机制。无人机空中巡航、快反中心/快反单元电子巡查、海巡艇现场巡航有机结合,全天候实时掌握辖区交通态势,进一步强化重点部位监控,提升交通管控水平与船舶异常动态干预处置能力。二是重点时段驻守维护机制。聚焦恶劣天气影响前后、涨落潮船流高峰等重点时段,水上交管中心提前研判交通态势,快反单元紧密协同,在太平洲捷水道下口、大桥施工区、圩塘-七圩汽渡线部署海巡艇实施“三线”驻守,远端疏导与近程警戒相结合,在全辖区尺度上规范船舶航行秩序。一季度,燃油消耗量较去年同期翻一番,累计查处违反航行秩序行为76起,清理交界水域违规锚泊船舶300余艘次。三是个性化水上安全宣贯机制。研判梳理各类风险16项,分类制定防范措施并强化推进落实,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以需求为导向,根据辖区风险特点,制作通俗易懂的提示、警示教育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发布,并且加强与港航企业联动,面向不同受众精准投放,保障宣贯效果。四是针对性联管共治机制。打造以水上安全协同治理为内涵的“环录安洲文明圈”:积极推动录安洲党支部与周边兄弟单位基层支部开展合作共建,强化相邻交界水域通航环境治理;充分发挥党建联盟平台优势,巩固拓展与各涉水主管部门执法合作机制,系统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通江河口交通管控、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两条管理链作用,推动港航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持续优化港口生产调度机制,完善船舶靠离泊、抛起锚安全措施,强化到港船舶准入筛查,配合海事等部门开展安全宣传。

       “1”:提升核心区域警戒效能。为打造坚实可靠的水上施工“安全区”,筑牢事故防范最后防线,建立了施工区“1310”应急反应机制,即1分钟内现场警戒维护力量响应、3分钟内大桥综合应急联动机制启动、10分钟内海巡艇及其他应急力量出动。为确保机制有效运行,紧急情况下能够“出得去、赶得上、救得下”,推动警戒维护单位将施工区1艘大马力拖轮和1艘维护艇进行替换,目前5艘维护艇、2艘大马力拖轮在施工区全天候警戒驻守并接力实施动态维护。同时,建立警戒维护船艇动态报告和抽查检查制度,杜绝“系浮筒、靠平台”“VHF喊不通”等现象,确保船在位、人在岗、值班在状态。一季度,抽查警戒维护艇值班累计超500艘次(每日至少5次),未发现脱岗或长时间无应答,联动警戒船艇提醒纠正穿越施工区船舶226艘次,快速反应处置施工水域船舶险情1起,施工区内未发生水上交通事故。 

        常州海事局将继续围绕常泰长江大桥施工监管工作,以点带面,不断完善全通航水域安全监管体系,并且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交通管理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各项安全监管工作,确保辖区安全形势稳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